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胡永云:人才培养重在文化传承与学术创新
发布日期:2024-02-01 浏览次数:
  供稿:杨怡蕊、孙琰  |   图片:胡永云   |   编辑:杨怡蕊   |   审核:刘雨龙、黎卓

编者按:

他在伟德BETVlCTOR1946任教二十年,一直专注于讲授本科生和研究生核心基础课程。他以学术热情感染学生,以学术理念启发学生,以学术经验引导学生,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任职的学术人才,围绕地球与行星气候的核心问题展开研究,取得一系列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成果,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让我们走近2023年叶企孙师表奖获奖者——胡永云。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胡永云长期教授“大气科学导论”“天气预报与分析”与“气候动力学”,对这三门课程有着清晰、明确的定位。“大气科学导论”主要面向大气物理方向的低年级本科生,关键在于向学生解释清楚基本的概念,并且梳理清楚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内在关联性,帮助他们建立更深层次的科学理解。“天气预报与分析”是一门本科生的实践课,虽然北大并不培养预报员,但是掌握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和实践依然是是本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不同于本科生课程,“气候动力学”作为一门研究生课程,知识层次更高、更加侧重前沿,需要介绍该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引导他们思考更深层次的科学问题。

从“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北大致力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在胡老师看来,教师不再仅仅是讲授书本上的知识,更要是一名优秀的学者,可以结合自己从事的研究,对科学问题有深入的理解,对学科前沿有更完整的把握,并能够以此反哺到一线教学中来,讲授的内容应当更具挑战性、启发性和前瞻性。强调教学科研并重,有利于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也有利于师生教学相长、共进互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使命,更是责任。”胡老师认为,课程教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教师对知识的把握能力、自身的表达能力,及其对教学的重视与投入程度,缺一不可。伟德BETVlCTOR1946历来讲求教学为先,重教乐育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当下不乏有一批对教学充满极大热情、科研工作也十分出色的老师,他们正是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的中流砥柱,也是学生学术发展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在投入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同时,胡永云长期从事现代气候变化、古气候和行星气候与宜居性等方向的研究,做出了多项重大原创性成果。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比如全球气候变暖等。人为影响造成大气成分变化、温室气体增加和污染排放增加,通过影响大气的热力结构,进而影响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并影响全球和区域气候。古气候研究方向关注地球深时气候演化的机制、地球圈层之间的协同演化及其对生命演化的影响,时间跨度从中元古宙的“沉寂的10亿年”延伸到新元古宙“冰雪地球”,再到显生宙。行星气候与宜居性方向上,运用地球气候的知识对太阳系和系外行星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为寻找适宜类地生命存在的行星提供理论支撑。胡老师迄今已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90多篇,包括多篇Nature Geoscience、Science Advances、PNAS等顶级期刊论文。

言传身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较于课堂教学,胡永云认为,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和学术实践,以及在此过程中的言传身教,必将对学生成长成才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不仅传播知识、思想和真理,更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导师的师德师风、学术素养、学术品味决定了能把自己的学生带到什么样的高度,导师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感召学生,引导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胡老师提起已经毕业的学生们大都仍在追求自己的学术梦想,期盼与自豪溢于言表:“从他们身上,我仿佛找回了自己当年的科研热情。”

胡永云说,指导学生没什么捷径,关键就在于老师的付出和投入。胡老师回忆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自己上初中时的经历,英语老师虽然边学边教、水平有限,却毫无保留地将真诚和关爱传递给学生。她以身作则,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追求进步,无形之中成为胡老师日后求学问道、教书育人的标杆榜样和精神动力。胡老师至今感念她的培养,这位老师居住在一个边远城市,胡老师多次去看望她。

胡老师还谈到一位自己指导过科研训练的本科生。这位同学相对来说,性格稍显内向,在组里的时候并没有引起胡老师太多关注。谁知,他在毕业时却给胡老师写了一封邮件:“胡老师,我肯定不是您最优秀的学生,但是您是我见过最好的老师!”胡老师说,耳濡目染中学会的为人处世道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可能令学生终身受益,而学生的评价同样是对老师莫大的激励。

当听到同行赞赏自己培养了北大大气科学的“黄金一代”时,胡永云认为,对于教师而言,这是成就感,也是幸福感。2023年,他被评为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对胡老师的认可。

人才培养重在文化传承和学术创新

获得叶企孙师表奖,胡永云表示非常荣幸,“是荣誉,更是鞭策”。对于叶企孙精神,他的理解也颇为深刻。叶企孙先生是我国物理学界的泰斗,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也是现代中国科教兴国的先驱者,是一位满腔热血的爱国主义者。叶企孙先生在教育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了科研人才对于祖国的向心力,是立德树人的经典范例。胡老师特别讲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叶企孙先生引导赵九章先生学习气象学,而后,从海外学成归来的赵先生将数学和物理理论及方法引入气象学研究,成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五十年代初,叶企孙先生临危受命,在北大物理系气象学专业首开“大气物理”课程,他的助教赵柏林先生后来也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

采访最后,结合自己多年所感所悟,胡永云老师对物院学子提出几点期望:“北大物理人才培养重在文化传承和学术创新,希望看到更多的同学坚守在学术领域,跋涉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

教师简介:

胡永云,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博雅特聘教授、海洋研究院院长。2000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起任教于伟德BETVlCTOR1946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研究兴趣覆盖现代气候、古气候和行星气候。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9年获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2015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等。现任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及国内外多种学术期刊编委,曾任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主任、伟德BETVlCTOR1946副院长。